癌癥只是慢性病
癌癥是“殺手”.真的一點不假。據美國某媒體2007年12月18日報道.美國癌癥協會最新公布的一份全球癌癥調查報告顯示,在2007年估計有760萬人死于癌癥.平均每日超過2萬人!
死亡數字如此之高,據分析除了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相關外,發展中國家癌癥患者生存率一直較低也是重要原因。在美國,癌癥患者5年生存率為81%.但在非洲國家卻可能只有20%~30%!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日前在日內瓦警告說,到2020年全球每年的癌癥死亡人數可能增加一倍.未來10年中會有更多的人死于癌癥!
國際原子能機構癌癥治療行動計劃的負責人薩米伊在一次研討會上特別指出。發展中國家未來面臨的癌癥防治形勢將會越來越嚴峻。據預測。未來10年內,全球約有70%的新增癌癥病例將出現在發展中國家。與全球癌癥發生的嚴峻形勢相同,在我國從近幾年開始,癌癥已占據死因的首位。“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首要死因。”衛生部在2006年5月公布的一項統計報告中說。而且衛生部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癌癥發病率正呈明顯上升的趨勢。
癌癥.這個概念被WHO界定為:可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100余種疾病的通稱,使用的其他術語為惡性腫瘤。“癌癥正在成為人類第一殺手”,《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女n此開篇。那么,這個“殺手”在中國的殺傷力。30年來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我國的高發癌譜也發生了變化。《中國癌癥控制策略研究報告》顯示了30年來國內主要癌癥病死率排位的變化(按死亡人數多少排序):
197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宮頸癌……
199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腸癌……
2000年代的排位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腸癌……
其中,病死率下降最明顯的是宮頸癌,上升最明顯的是肺癌。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許多方面的情況得到了改善.但癌癥的主要危險因素并未得到相應控制。我國農村癌癥病死率的上升速度明顯快于城市.癌癥高發地區亦多在農村和西部地區.成為當地農民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癌癥不僅嚴重影響勞動人口的健康.而且成為醫療費用上漲的重要因素。據有關部門估算,每年用于癌癥患者的醫療費用達數千億元。就家庭來說,癌癥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而且疾病負擔十分沉重。特
別是在一些癌癥高發或聚集性地區.可能會引起居民恐慌.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癌癥不治”、“癌癥=死亡”是錯誤的。少數癌癥會自愈.不少患者治療后帶癌生存。癌癥發病過程漫長。應重視預防和早期發現。治療癌癥要打持久戰。其實.人們并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WHO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認識到對于癌癥.人們陷入了一個困境:癌癥的本質究竟是什么?當時的人們陷入了迷惘。純生物醫學模式的根深蒂固.促使人們只是關注生物學上的結構異常:而炎癥方面的巨大成功.又讓人們死抱住舊有的從外源上找根源的模式不放,且試圖只作出一元的線性因果解釋。因此,為應對當時人們對癌癥的看法混亂。以及人們應對癌癥時常束手無策及效果不佳,20世紀80年代初,WHO就開始尋求:“我們對癌癥能夠找出什么樣的共識?”很顯然,當時,要很好回答這一點是很困難的,因為任何正確的認識(不用說“共識”了),都有一個“提出假設一遭受檢驗(證偽/證實)一作出
修正一逐步形成”的過程。何況癌癥這類涉及因素復雜。人們對其基本特點尚了解不多的難題呢?
然而,臨床上人們還是注意到了少數癌癥會自愈;不少癌癥患者通過積極治療可長期健康生存,甚至痊愈;也有不少可能發生癌癥的高危人群,通過正確的預防性治療和多環節干預,有效地阻止或減緩了癌癥的發生發展……有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初,WHO明確提出了3個“1/3”的觀點。即:1/3的癌癥可以預防,1/3的癌癥可以治愈,1/3的癌癥可以提高
生存質量、延長壽命。